当前位置:商业网 >> 实时热词 >> 最长的油条视频(世界上最长的油条)
最长的油条视频(世界上最长的油条)
近两个月,有一部美食纪录片长期占据腾讯视频首页,引发了网友热烈的讨论。
有些人夸赞里面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,有些人诟病它的肤浅。
《早餐中国》,了解一下?
《早餐中国》海报
乍一看这个海报,和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有几分相像。
包子油条堆成土丘或高山,荷包蛋化身湖泊,米线则变成涓涓的细流。
我一查资料,原来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顾问沈宏非,总导演陈晓卿,都是《早餐中国》的节目顾问。
怪不得......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海报
再来看《早餐中国》中的美食,也是真硬核。
广东汕头的粿汁。
陕西西安的杂肝汤。
台北的筒仔米糕配料之瘦肉。
《早餐中国》共有35集,每集5分钟,足迹虽然遍布大半个中国,但主要集中在福建、贵州、广东三地。
介绍的早餐,几乎全是肉食,以面食类居多。
且相当一部分是肚里货,如杂肝汤、牛杂汤、肠旺面、肥肠粉等等。
肠旺面
这样接地气的菜色,瞬间就吸引了一大波观众。
包括喜欢吃杂类的我。
不得不说,《早餐中国》在“烟火气”这件事上做得相当到位。
所有的美食都深居陋巷,所有的小店,都像你我经常吃早饭的路边店。
更别说在热气的氤氲里嗦面的客人。
那是相当的有烟火气息。
能这样吃一顿早餐,一整天都会有好心情吧?
很明显,《早餐中国》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《风味人间》之类走精致路线的美食纪录片不同,它更加沉浸于市井和小人物生活。
但是,又与之前讲述街头撸串的《人生一串》不同。
撸串更像是夜生活里的娱乐,为朋友聚餐助兴,是主食过后的夜宵。
它的简单原始和生猛热烈,自带江湖气息。
朋友们觥筹交错,侃天侃地,却不是天天都有。
而早餐,则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吃的第一餐。
它驱走夜的寒气,率先暖和我们的胃。
让城市在沉寂了一夜后,重新拥有了热腾腾的人气。
撸串是一天结束前最后的狂欢,而早餐则是一天的开始。
所以它平静而温馨,细水长流。
这样看来,《早餐中国》深入小巷,沉浸式拍摄中国人的早餐,是非常正确的。
这也是这部美食纪录片新颖而独特之处。
但,渐渐的我就觉得不对劲了......
每一集,都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——
采访顾客、拍摄美食制作过程、渲染店主的情感生活。
顾客说的最多的,是“刚下火车就来这里吃了。”
“我从小做儿子(小孩子)开始就在这里吃了。”
“我从小做儿子开始就在这里吃了”
老板说的最多的,是“一早上卖出四百碗”“忙到没时间旅游”。
傲娇脸
老板和老板娘,总是恩爱、平淡而幸福的,一个沉默寡言,一个爽朗热情。
这几乎是每家店的标配。
每集结束时,必有一首“老板专属单曲循环”。
连小朋友这个“神气活现”的元素,也是每集必备。
讲真,第一集,肉丝粉家老板的儿子现场教学“嗦”(shuan第一声)粉时,我被他影帝级别的表演惊艳到了!
小哥哥销魂版“嗦”粉教学
面对镜头,小哥哥完全不怯场,声情并茂地推销他家肉丝粉。
“嗦”到昏厥
介绍他爸妈:
“看,那个长得像猴子的是我爸。”
“那个长得像猫头鹰的是我妈。”
猴子老爸和猫头鹰老妈
官方还给配上了可爱头像,不知道小哥哥的爸妈看到了,会不会揍他?
可惜后来,再没有这样可爱的表演。
小朋友一鼓作气,面对美食使出吃奶劲的憨憨画面,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,渐渐令人产生审美疲劳。
美食总是肉、肠、面,伴随着油花,也逐渐让人腻歪。
种类不多,是这部纪录片的又一硬伤。
江浙、东北、关中等地的早餐是缺席的。
不过,或许我们能在《早餐中国》第二季里见到。
高级的美食纪录片,不仅仅停留于美食,更要挖掘美食背后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哲学。
《风味人间》中,台东镖法捕鱼代表台湾传统渔猎文化
看得出,《早餐中国》两个都想要。
但两个都没有做好。
在美食制作的呈现上,这部纪录片的蜻蜓点水,让制作部分成了多余和累赘。
虽然,店老板不会透露自己的秘籍,但,文案总不至于总是重复“食材要新鲜”这句话吧?
风土人情,几乎看不到。
所有顾客都是忙着吃,吃完也不急着上班。
生活哲学?
恐怕就是老板和老板娘几十年如一日守护自家店,不求富贵名利,但求平淡安定。
不是说这样朴素的生活哲学不好,而是,太多了。
几乎每一部美食纪录片,都会拿这个作卖点。
而我们对此早已没有感觉。
“两个人一起做煎包,是我最浪漫的生活”
狗粮吃多了,也就不香了。
其实,我期望中的《早餐中国》,应该既有广式早茶的惬意悠闲,又有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蓬勃生气。
毕竟,早餐是一个人一天的开始。
而好好吃一顿有营养的早餐,带着心满意足离开,那么接下来的一整天,都会元气满满吧!
(作者:天涯小鸟)